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846年,享年75岁。白居易的诗风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自然风光、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在年轻时就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多个官职,包括左拾遗、江州司马等。尽管他在官场中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许多诗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情。
其中,《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以一位琵琶女的遭遇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而《长恨歌》则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刻思考。这两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除了诗歌创作,白居易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改革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应关注现实、反映社会问题。他的许多诗作都直面社会矛盾,如《卖炭翁》《观刈麦》等,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呼吁统治者关心民生疾苦。
晚年,白居易退居洛阳,过起了闲适的生活。他喜欢饮酒赋诗,与友人交往频繁,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虽然身体逐渐衰弱,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白居易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他的诗中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