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峦叠嶂解释及出处介绍】“重峦叠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山峰层叠、连绵不断的样子。它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和雄伟,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强画面感和意境。
以下是对“重峦叠嶂”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重峦叠嶂 |
拼音 |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
释义 | 山峰重重叠叠,连绵不断,形容山势险峻、景色壮丽。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自然风光,也可用于比喻复杂、繁多的事物。 |
近义词 | 层峦叠嶂、千山万壑、山高水长 |
反义词 | 平川旷野、一马平川 |
二、出处介绍
出处 | 《水浒传》 |
作者 | 施耐庵(元末明初) |
原文 | “但见那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真个是人间仙境。” |
说明 | 此句出自《水浒传》中的山水描写部分,用来描绘梁山泊周围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其险峻与神秘。 |
此外,“重峦叠嶂”也常见于古代诗词和游记中,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人苏轼等,均有类似意象的描写。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重峦叠嶂”不仅用于描述自然景观,还常被引申为:
- 工作或生活压力大:如“面对重重困难,他依然坚持前行。”
- 事物复杂多样:如“项目进展复杂,重峦叠嶂的问题层出不穷。”
四、总结
“重峦叠嶂”作为汉语中极具画面感的成语,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通过了解其含义和出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并在写作或口语中灵活运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