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官野史的稗官是什么意思】“稗官野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非官方记载的历史或传闻。但其中的“稗官”二字,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具体含义。本文将对“稗官”的意思进行详细解读,并通过总结与表格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
“稗官”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原意是指一种低级的小官,负责记录民间故事、风俗等非正式信息。在古代,官方史书由“正史”承担,而“稗官”则负责收集和记录民间流传的故事、奇闻异事等,这些内容后来被称为“野史”。
因此,“稗官野史”合起来的意思是:由小官或民间人士记录的非官方历史资料。这类资料往往带有传说色彩,真实性参差不齐,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参考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稗官”并非贬义词,而是指一种特定的职位和职能。随着时代发展,“稗官野史”逐渐被用来泛指那些非正统、非权威的历史记载。
二、表格解析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提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
字面意思 | “稗”意为细小、琐碎;“官”指官职或职位。合起来指低级的小官。 |
历史背景 | 古代设“稗官”一职,专门记录民间故事、风俗、传闻等非正式信息。 |
功能作用 | 收集民间传说、轶事、风土人情等,作为正史之外的补充材料。 |
引申含义 | 后来泛指非官方、非正统的历史记载,即“野史”。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描述非权威的历史资料,如小说、笔记、传闻等。 |
是否贬义 | 原本无贬义,后多用于带有一定调侃或质疑意味的语境中。 |
三、结语
“稗官野史”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充形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生态。了解“稗官”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史料体系和文化传统。在阅读历史时,也应理性看待“正史”与“野史”的关系,做到去伪存真、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