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理论谁提出来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它不仅包括情感体验(如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还涉及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那么,这一理论究竟是谁提出的呢?
一、
主观幸福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Ed Diener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系统化发展。他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的整体评估。Diener的研究奠定了该理论的基础,并推动了后续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
除了Diener之外,还有其他学者也对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Martin Seligman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感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Diener与Lyubomirsky则进一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总体来看,主观幸福感理论并非由单一学者独立提出,而是在多位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二、相关人物及贡献表格
学者姓名 | 国籍 | 主要贡献 |
Ed Diener | 美国 | 首次系统提出“主观幸福感”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和情绪体验。 |
Martin Seligman | 美国 | 提出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投入和人生意义对幸福感的影响。 |
Sonja Lyubomirsky | 美国 | 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可塑性,认为幸福可以通过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提升。 |
Carol Ryff | 美国 | 提出了心理幸福感模型,强调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等维度。 |
Diener & Lyubomirsky | 美国 | 合作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稳定性,探讨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
三、结语
主观幸福感理论虽然起源于Ed Diener的研究,但经过多代学者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已成为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生活,也为提升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