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全诗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道理。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内容说明 |
|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培养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内在联系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的 |
| 导入新课 | 展示庐山图片,提问:“你见过庐山吗?你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兴趣 | 激发学生对庐山的兴趣,引出课题 |
| 初读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初步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 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诗歌内容 |
| 精读品析 | 分句讲解诗句,结合插图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 |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画面美 |
| 合作探究 | 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引导学生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
| 拓展延伸 |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 | 加深对哲理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 |
| 总结升华 |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哲理,布置相关阅读任务 | 巩固知识,拓展视野 |
四、教学评价方式
| 评价方式 | 内容说明 |
|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
| 作业反馈 | 通过默写、仿写或感悟写作,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 小组合作 |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六、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本节课以朗读为主线,注重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验与哲理的感悟。通过情境创设和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哲理”部分时,仍需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自然地将诗歌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结语:
《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人生智慧的哲理诗。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在欣赏古诗之美的同时,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