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啥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指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虚心求教、谦逊好学的态度,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一种美德。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不耻 | 不以……为耻 |
| 下问 | 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 |
整体含义: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骄傲自满。
二、出处与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原文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 引申意义 | 后世将“不耻下问”作为独立成语使用,强调学习态度 |
三、用法与例句
| 用法 | 例句 |
| 作谓语、宾语、定语 | 他虽是教授,却仍不耻下问,常向学生请教问题。 |
| 褒义词 | 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勤学好问 |
| 反义词 | 自高自大、傲慢自满、目中无人 |
五、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耻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
- 保持谦逊:无论身处何位,都应保持开放心态。
- 持续学习:知识无止境,向他人请教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
- 尊重他人:不因身份差异而轻视他人,体现人际平等。
六、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养要求,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进取、虚怀若谷的精神,有助于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 总结点 | 内容 |
| 核心含义 | 谦虚好学,不以请教他人为耻 |
|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的学习美德 |
| 现实价值 | 鼓励终身学习,促进人际交流 |
| 适用场景 | 学习、工作、生活中皆可应用 |
通过理解“不耻下问”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