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11日个税改革,房价会不会又要涨?
最近有两个事情大家比较关注,一个是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至5000元,另一个是关于不动产联网的落地。
两件事情从字面上看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是从本质上讲,实际上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改革历程上踏出最「实际」的一步。
之前曾做过比喻。
其实,上轮去库存就是人民对国家创业的一次赞助,而且这次赞助在房价飙升的情况下,力度被迫空前绝后。至少是年轻人掏空了家里的六个钱包,老年人也搭上了棺材板的钱。
地方政府用这些赞助,释放了之前的债务压力,搞了基建投资了产业。只要产业做起来,公司就能替代居民纳税,社会创富能力增强,就算是创业成功,迎来一荣俱荣的美好景象。
然而,这套理论天生又是很难行得通的。
因为居民买房,实际上是承接了政府的杠杆。肩上扛着高杠杆就像心中压着块石头,本想出去下顿馆子,一想到房贷还是算了吧,穿旧了的衣服准备换一身新的行头,一想到房贷还是算了吧…
于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被迫变得越来越简单,脑子里只剩下了两件情,房子和孩子。
没人出来花钱消费,市场经济活跃度趋弱,公司缺乏收入来源,自然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了。
所以说,用透支消费力的方法发展产业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为居民财富是有限的,既然选择让大家赞助国家发展事业,就一定会挤压社会居民的消费力。而产业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就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提高工资收入,另一种是减轻税负。
按目前情形来讲,整体提高工资收入这个太过复杂,和产业经济有关系,你总不能说随便让一个公司多给员工发些工资吧?老板肯定不干,资本家是要核算成本的。
所以,整体提升居民消费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减轻税负。下面讲一下最近比较火的个税改革。
2
为什么不上调至一万元?
从1980年个税法颁布到现在,历时38年,免征额度总共提升了5个档次。
1980年的的时候,免征额度是800元,而当年的全国人均月工资仅为64元。也就是说,那时的个人月收入远远低于个税起征点,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屈指可数。换句话讲,当时需要缴个税的绝对是富豪。
个税起征点是为了保护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的。那时候的表现非常具有前瞻性,可谓藏富于民。
但是到2006年的时候,个税起征点换了新的算法。就是用全国人均工资挂钩个税起征点。个税被上调至1600元,因为当时全国人均月工资为1530元。
其后就是08年上调至2000元,2011年上调到3500元至今。当然2011年的全国人均月工资也是相应的3538元。
从2011年之后起征点就没动过。但是7年以来,物价的飞涨,消费方式的改变,尤其房价的飙升已经让很多人被迫「中产化」。
尤其是在北京,月薪三万的小中产,在抛去五险一金和个税(4439元)之后也就剩下了2万多,再加上房贷、车贷、吃饭、交通、奶粉、幼儿园、培训班、人情往来等支出,几乎所剩无几。
所以7年时间,这次把额度调至5000元,上调幅度才1500元,让绝大多数纳税人难以理解。键盘侠在网上嚷嚷不断,但是如果你从宏观角度观察,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是5000元,而不是你口中的1万元了。
数据现实,中国人口总共是13.9亿人,其中劳动力人口为9亿人,就业人口为7.76亿人,城镇就业人员为4.24亿人。
在这么多人口中,缴纳个税的仅有3000万人,而且集中于北上广深杭等一二线城市。
其实2011年之前,个税起征点还在2000元时,个税征收的覆盖面约为9000万人;
2011年,起征点从2000元调整到3500元之后,覆盖面从9000万人的时候缩减到2000多万人。这几年,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个税覆盖面才逐渐提升到3000多万人。
所以,每次提升免税额就会失去大量的税源。从侧面反应了,中国的中低收入人群的量级是无法想象的。
站在宏观角度讲,如果此次免税额度提升至一万,那就意味着除了一线城市的部分人口纳税之外,其他二三四线城市几乎全部割裂。
3
个税的bug
个人所得税是个高级词,每次媒体上出现,都会被众人拿出来讨论,因为关乎到工薪族的切身利益。
低收入群体认为免征起点太低,希望提高免征额;中间的认为税率太高,希望降低税率;有钱人则是想法设法逃税避税,不惜动用关系千方百计把公司开到荒郊野外的犄角旮旯里。
其实看起来,个税对于财政收入非常重要,实际上我国个税在整体财政占比上一直都不高,多年来都维持6%的水平,而在美国,个税占联邦税收收入达到了47%。
让人更不解的是对于个税本质的理解。
个税的出发点是劫富济贫,有效地减小贫富差距。
而数据显示,中国占人口20%的富裕阶层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个税的比重10%左右,中低收入阶层缴纳的个税占个税的比重在60%左右。
但在美国,将近50%的工薪阶层只承担了联邦所得税的5%,10%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个人所得税的60%多,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多。
中国高收入者纳税比例占10%,美国高收入者纳税比例占90%,证明什么?老美是「劫富济贫」,我们还是穷人养活富人。
最有意思的就是「1元年薪」。「1元年薪」是美国的企业家创造出来的,例如谷歌的CEO拉里·佩奇,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都拿着「全球最低」的薪水——1美元。
中国有些企业家最爱学习国外的企业制度了,把「1元年薪」也拿回来用了,例如之前贾跃亭就对外宣布一年只拿一块钱,引得所有人膜拜,称道「这才是企业家的典范」啊!
但假如把100万年薪换算成「1元年薪+100万的股票期权」呢?
前者100万年薪纳税是40万,而100万的股票期权正常纳税是20%是20万,这么算下来,「1元年薪」又是不是合法避税的良药呢?
4
个税改革真正的意义
至于税制更多的也不再叙述了,下面讲一下这次税改的重点。
其实,这次个税改革的意义绝不在于这上浮的1500元身上,而是加入了「重要专项减负」概念。
在专项减负里,新加入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项目的扣除。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用最后一项住房租金来讲。如果你在北京工作,你的工资是8000元,房租是3000元,你拿着3000元的租金发票去抵扣,那么就只剩下了5000元作为纳税基础,这时候免征额正好是5000,意味着你就不用纳税了。
所以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这将是一件历史性的「跟进」。因为全世界都是这么抵扣的,尤其是美国的力度更狠,在个人所得税上账面上是39%,实际上是25%,乱七八糟都给抵扣掉了。
这次个税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居民减负,减轻身上的杠杆,鼓励大家多消费。
毕竟按现在对情况来讲,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投资因去杠杆货币紧缩丢了轱辘,出口因为国外局势而跌宕起伏,再在消费上低迷的话,经济是很容易失速的。
但在有些人眼中,又把个税改革和房地产联系起来了。
有人在房产研习社里问我:减轻税负不就是变相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吗?大家有了钱,房贷利息还被抵扣,会不会对楼市利好?房价又要涨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大家拿着减负的钱再冲进楼市,那真是离崩盘不远了。要说和房地产有联系,大概率是为了给以后房地产税的出台做过渡,因为个税改革是减少房屋持有成本,房地产税的征收是增加持有成本,两者对冲过渡,让房地产税更容易被接受些。
至于最近的不动产登记联网,很多人煽风点火说,这不是暴露了多套房产持有者的隐私了吗?会不会有大量的人选择抛售房源,从而导致房价下跌?
这个也是无稽之谈。不动产登记联网只是在技术上实现了全国房产统计,又不是政策,不至于把某些人吓得连抛大量房源的地步。
房价涨跌,还是多研究供需关系和人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