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1日继越秀宣布向千亿发起进攻后 刚上市不久的金辉也开始向千亿迈进
继越秀宣布向千亿发起进攻后,刚上市不久的金辉也开始向千亿迈进。
2020年交出972亿业绩后,金辉管理层透露,公司2021年合约销售额预计会突破千亿。但其同样强调,公司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不会为了追求千亿而盲目扩张。
在经历了7年的IPO“长跑”后,金辉于2020年10月29日登陆港股市场。上市的第一年,金辉“无缘”千亿,但率先降“绿档”依然为其首份“成绩单”平添了不少新看点。
毛利率提升难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金辉营收同比增长约34.3%至348.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7%至31.3亿元;毛利同比增长36.2%至77.1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合约销售额972亿元,同比增长9.4%,合约销售面积则为692万平方米,距离千亿只差临门一脚。
按区域来看,金辉布局的六大区域中,来自华中区域的收入由2019年的2.67亿元增至46.86亿元,该区域的收入占比也由2019年的1.1%增至13.6%,成为2020年收入增幅最大的区域。
和华中的增长一样,长三角的失利也显得较为突出。报告期内,来自长三角区域的收入由2019年的73.66亿元下降至48.52亿元,占比从2019年的29.4%降至14.1%,成为同期跌幅最大的区域。
除长三角的收入占比骤降外,金辉的毛利率相较2019年起色不大。年报显示,2020年金辉的毛利率为22.1%,虽较2019年略有增长。但放长来看已连续下降多年。2017年,该公司的毛利率为32.2%,2018年便降至30.2%,2019年进一步下滑至21.8%。
“三道红线”转绿
对于金辉而言,这些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其2020年的首要工作是降负债。
2020年10月的上市发布会上,金辉管理层透露,公司正努力改善投资策略、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有决心在年底前消灭三条“红线”,以寻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金辉在这方面兑现了“承诺”。
截至2020年,金辉净负债率为75.3%,较2019年的166.9%下降超90个百分点;其剔除预售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较2019年同期的76.9%下降约8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则由2019年的0.7上升至1.4,公司成功转为“绿档”企业。
对于后续经营如何保持“绿档”,管理层透露,一是保持谨慎的拿地策略,以刚需、首改产品为主,集中在省会及核心都市圈。这样的地块受调控政策的影响小,抗风险能力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现快速周转;二是对负债规模进行控制,对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负债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负债结构。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金辉净负债率的大幅下降得益于公司增长的货币资金及权益总额。截至2020年,金辉货币资金同比增长98.4%至265.9亿元,权益总额则较2019年的213.79亿元增长约68.91%至361.12亿元。
另一方面,为了尽快降负债,金辉也有意控制了拿地支出。此前管理层表态,公司2020年的拿地预算为2019年的权益销售额的50%左右。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金辉权益销售额约为661.6亿元。若按此计算,其拿地金额应在330亿元左右。
但金辉的实际拿地金额远低于此。
据中指院数据显示,2020年金辉拿地金额为228亿元,在房企拿地TOP 100中位居第47位。而2019年,该公司的拿地金额为272亿元,排名则为第35,销售额增长的情况下拿地支出和占比都在减少。
截至2020年底,金辉的总土储超过3000万平米,其中在建面积约1800万平米,“能够支持未来2-3年的开发需求”。对于新形势下公司拿地的应对策略,管理层表态还是会积极参与到土地获取中,提前摸排,科学决策,在合理的预期范围内获取土地。
打开资本市场新窗口最直观的影响在于金辉融资成本的下降。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金辉的加权平均债务成本由2019年的7.76%降至7.47%,其借款总额同比增长9.6%至537.74亿元。其中,公司一年内到期的即期借款总额为193.07亿元,占比为35.9%。
另一方面,在金辉537.74亿元的借款总额中,银行贷款为283.53亿元,占比达到52.73%。
记者 孙婉秋 吴典
编辑 左宇